DNA核酸防治大腸癌
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每年全球確診的癌症患者約1,000萬人。在香港,大腸癌的發病率僅次肺癌高居第二位,死亡率則排行第三,發病率與死亡數字較以往的20年明顯增加。


癌症的形成與轉移
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壽命增長,患癌人數急劇增加,而且不僅是老年人,年輕人也出現了不少的患癌個案,令人聞之色變,癌症究竟是怎樣形成呢?人體由數以百萬的活細胞組成,這些正常的活細胞會按照一定的規律生長、分化和死亡。然而,當人體中的一部分細胞不受控制地生長,就會出現癌症。癌細胞有別於正常細胞,它們不會死亡,能不受限地增生及侵入其他組織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癌細胞會形成腫瘤,少數情況下停留在血液或骨髓中,如血癌。無論是哪一種,當癌細胞進入了血管或淋巴管,流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時,可取代原有的正常組織,這個過程就是癌症的轉移[1]


大腸癌的症狀

大腸癌是指發生於結腸或直腸的癌症。結腸及直腸均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,位於消化道的末端。結腸負責吸收水分及養分,形成並暫時儲存糞便,然後糞便經過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。大腸癌大部分起源於息肉,而屬腺瘤的息肉,有機會發展成癌細胞。現時發現,超過 95% 的結腸癌及直腸癌都是腺癌。一般而言,大腸癌的生長速度緩慢,可以持續多年。早期一般沒有症狀,要在較晚期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。當出現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、便秘,糞便變得幼細,而且持續了數天;排便後仍然有便意;直腸出血、黑便、或便潛血;痙攣或胃痛;虛弱及疲倦;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時,應即時咨詢醫生意見並進行檢查。

 

大腸癌的病因
過去在西方國家,大腸癌的發病率一直比東方國家高。雖然大腸癌發生的病因,到目前來說仍然不甚清楚,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,若吸收蛋白質及肉類太多而纖維太少、年齡增長、不良的飲食習慣、缺乏運動等,均可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。事實上,生活上的很多食品,都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,如含豐富抗氧化物和維生素的新鮮蔬果,能保護細胞的正常代謝,或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。

 

補充足夠DNA核酸防止細胞癌變
另一方面,補充足夠的細胞營養素――DNA核酸,對保護細胞正常生長,防止細胞癌變,均有重要作用。利用食物攝入DNA核酸,能防止活性氧侵害基因,避免污染、輻射、不良習慣造成的基因受損,保護健康細胞的生長。此外,身體不斷進行新舊細胞的代謝,補充DNA核酸,能爲新細胞的生長提供原材料,也促進了老舊細胞的正常自毀,避免細胞異變,或發生不正常增生。此外,攝取足夠DNA核酸,能減輕肝臟合成核酸的工作量,避免肝臟過度工作而產生不成熟核酸。未成熟的核酸會大量被癌細胞吸收,增加癌細胞的增長速度,而食物攝取的核酸,都是完全成熟的核酸。因此,積極攝取DNA核酸,能抑制癌細胞的增長,還能減少測試樣本中的癌細胞數目,令癌細胞鎖定於一個周期位置中停止分裂,並令癌細胞死亡[2]。除了預防癌症,DNA核酸還能增強臟腑功能、保護器官免受氧化性損傷[3][4][5][6]。補充DNA核酸,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,刺激T細胞的免疫反應[7][8],維持多核性白血球的正常功能[9],並增加製造抗體及提升巨噬細胞的防禦能力,提升免疫力[10]


嚴選優質天然DNA核酸
優質的天然DNA核酸營養補充品,並非從廉價植物或化學合成方法製成,而是取自三文魚白子的優質DNA核酸,配合與其互相搭配的RNA,能令DNA核酸發揮更佳效果。研究顯示,長期服用能增加大腦、心臟、腎臟、肝、肌肉組織腺粒體的抗氧化力,尤其對大腦及心臟效果明顯,能預防心血管及腦退化等疾病。此外,更能促進大腦及肌肉腺粒體的能量(ATP)製造,對中風和衰老引起的疾病亦具正面幫助[11]

 


[1]大腸癌:患者指南。2011年美國癌症協會

[2] Leung. DNA research report. 2010

[3] Mitarai et al.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; 55(10): 461-467

[4] Fontana et al. Journal of Hepatology 1998; 28: 662-669

[5] Carver & Walker.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1995; 6: 58-72

[6] Lopez-Navarro et al.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6; 76: 579-589

[7] Fedianina et al. Antibiotics and Chemotherapy 2005; 50(2-3): 14-17

[8] Yamauchi et al.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1995; 126:1571-1577

[9] Hirai et al. Clinical Biochemistry 1997; 30:259

[10] Besednova et al. Antibiotics and Chemotherapy 1999; 44(10): 13-15

[11] Ko. 2012 J Med Food. 15(7): 629-38

 
内容的浏览数 : 4693818
© 2012 雪肌兰健康管理中心. All rights reserved.
地址:香港铜锣湾边宁顿公布18号广旅集团大厦20楼全层   | Tel: 2972 2833 | Fax: 2882 6620 | Email: ehcinfo@squina.net